近日,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三道坝作家村稻香书院人头攒动、书声朗朗。“我的兵团我的阳光”——熊红久散文集《兵团的阳光》分享会热烈进行。
活动由新疆作家协会、乌鲁木齐市文联作家协会主办,新疆三道坝作家村稻香书院承办,新疆作家协会朗诵与有声阅读委员会协办。本次活动,也是新疆作家协会“百名作家进书院”主题阅读推广和“志愿者进基层”阅读分享系列活动之一。所以说,这次活动是应时而起,为时而作。活动由新疆兵团广播电视台译制中心主任李秋玲主持。
活动伊始,首先由朗诵嘉宾海军、姚丽萍、张建、杜银玲分别朗诵了散文集《兵团的阳光》一书中的《我的兵团我的新疆》《烟火人间》《遥远的山巅》《有光的方向》四篇美文的节选,让现场观众直观感受了熊红久散文的深沉韵味和独特魅力。
接着,散文集《兵团的阳光》的作者熊红久,为大家分享了自己从小在兵团团场成长的故事,分享了作为“兵二代”的他心中的兵团情结与新疆情怀。熊红久说,我们这些出生在兵团的孩子,多年之后,被称为“兵二代”,这是一个韧性的词,含有盐碱和苦涩,又是一个雄性的词,承载不屈和坚强。我们被父母种进了新疆的沙漠里,长成了红柳的模样,也长成了红柳的性格,既耐旱又耐寒。而那些来自五湖四海、汇聚在一起的父辈们,则构成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主力。他们吃苦耐劳的坚毅品格和乐观豁达的精神风貌,是我们最初的课堂。在讲到兵团那段艰苦岁月时,他讲了一个与奶奶斗智斗勇、“换锁偷糖”的感人故事,当他说到自己即将“得手”,却发现巨大的箱子里却只有六颗糖时,他说“我想到妹妹年纪小,所以我用巨大的决心只拿了一颗糖,把剩下的五颗糖放了回去。”听到这里时,现场读者无不动容。他说,现在新疆的生活变好了,伸手就有糖,不但有糖,想要啥就有啥。这种变化不是白来的,而是经过一代代新疆人、兵团人,拼搏奉献、不断奋斗创造出来的。
作为一名作家,南疆三年多的驻村经历,给了他难得的历练和深刻的体悟。散文《有光的方向》就是写那段经历。在讲到与南疆村里居民怎样从陌生到熟悉、从陌路到亲人的经历时,他讲了一个幽默的真事。他说,与村民交流,不能文绉绉的,而要通俗易懂。在介绍诗仙李白时,他给村民们这样说:“这个家伙嘛,一麻袋酒喝了,五麻袋的诗出来了!”这样通俗地打比方,老百姓一下就记住了。就是这样与村民兄弟般交往,三年以后,他和所有人都成了好朋友。他说,村子里,人们不叫他熊主席,“熊红久”这个学名也很少有人知道,但说起“熊巴特”,村里的人个个都认识。三年多的驻村工作结束后,为了不打扰大家,也是为了避开难舍难分的离别场面,熊红久悄悄地走了,后来重返村里时,70多岁的阿依夏大妈抱着他,边哭边埋怨道:“你为什么走的时候不说一声,我们到处找你都找不到。”获得全国舞蹈金奖第一名的《阳光下的麦盖提》,描述的就是他所在的那个地方的感人故事和巨大变化。在他和新疆作家的感染下,所在村子的村民已有30多人学会了写诗,并且已经出版了两本诗集。他这样鼓励那些热爱文学、愿意提升文化素养的村民:“在我们村里,发表过诗歌的人,就是有文化的人。你们在看没文化的人时,眼光要放高三寸。”这话听似戏谑,但也真实表达了他对村里文化底子薄弱的兄弟姐妹的期望。
熊红久的深情分享,引得现场观众全神贯注的聆听,也赢得了一阵又一阵情感共鸣的掌声。
作为活动嘉宾,新疆兵团作协副主席、《绿洲》杂志主编刘永涛说,《兵团的阳光》是兵团精品扶持项目的一本书。这本书里,第一部分写的是有关兵团的点点滴滴,第二部分是对新疆大地的抒写,第三部分则是他对文学的思考。这本书中最主要的,还是他对兵团的书写。他相信对于作者来说,对于兵团的书写,也是最有温度、最有力量、也最具文学价值的。刘永涛认为,曾经作为发表过他很多散文的责任编辑来说,他认为熊红久散文最大的一种特点,就是文字里透着一种浓浓的真情。《兵团的阳光》这本书最感染他的,就是写血亲的那部分。在这本书里,熊红久写到了他的父亲、母亲,还有他的爷爷奶奶,其实血脉亲情本身就是一种教化。他写父亲的时候,就写到了父亲怎样为这个家庭付出、怎样在生命的最后,还在为儿女努力。父亲是他一生中最崇拜的人,父亲对于孩子来说,不只是生命的一种承载,也是精神上的一种引领,是心灵的一种依靠,可是父亲的离世,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精神上的塌方,是心灵上的损伤,但同时,也在那样一种特殊的环境下造就了他本身的一种坚韧性格。从他的那些非常朴实的文字中,读者真的能感同身受、热血沸腾。当他写到母亲的时候,母亲并没有因为丈夫的离世而倒下,而是含辛茹苦的将自己几个孩子拉扯大,甚至她在大龄的情况下还努力学习一技之长。所以,母亲那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也感染了孩子们。说实话,当我看到这些朴素文字的时候,内心真的触动很大,这样的母亲,实际上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母亲的光辉形象,也是新疆建设兵团众多“戈壁母亲”的形象。
《民族文汇》杂志主编阿依努尔在谈到《兵团的阳光》这部作品时说,这本书,有几个关键词。一是“故乡”:书中的故乡是作者出生的兵团,也是祖籍湖南,也是我们新疆大地。故乡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心头的挚爱。作者对于故乡的描述是温暖的,深情的,催人泪下的。熊红久曾经的文字是绚丽的,而在这本书里他的文字却去除了所有修饰,只用了最质朴的语言娓娓道来。读到他和祖父的相见,他写道:吃饭的时候,祖父费力而勤勉地往我碗里夹菜,还不停地叨念:我孙儿吃苦了!我们没照顾好你,不要生爷爷的气。这种近似父爱的关怀一下子凿开了我压抑了二十多年的情感泉眼,让心酸、委屈、激动和艰辛通过恸哭肆无忌惮地释放出来,我把脸深埋在祖父的双手里,尽情抽泣。那个哭泣的画面让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第二个关键词是“阳光”:那是儿时生在兵团沐浴的阳光,那是故乡耒河的阳光,那是三年南疆守望的麦盖提的阳光。那是新疆大地的阳光,那是不可复制的记忆,永难忘怀的时光。第三个关键词是“情怀”:在这本书里没有写到“情怀”二字,却处处是情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坚守,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新婚才三天的一对生于湘江江畔的年轻人来到大漠孤烟的边疆,面对一片贫瘠而苍茫的大地,他们没有退却,凭着胡杨一样的坚韧把日子过成了花,并让自己的子孙后代都留在了这片土地上。这是一本致敬之书,而我也是怀着敬意读完了它。我也希望有更多读者能够读到它,因为这本书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作者与嘉宾分享之后,作家熊红久还回答了现场读者提出的关于这本书和文学创作方面的问题,并现场为热心读者签名。
乌鲁木齐市作协主席龚培德、新疆文联第一期刊中心负责人王族、自治区作协负责人艾布、新疆报告文学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雅楠、新疆金融作协主席任茂谷、乌鲁木齐市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堆雪、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文联主席李文强、军旅作家丑新民、乌鲁木齐诗人阿娜尔、阜康市作家刘力坤等30余位新疆作家以及60多位文学爱好者、中小学生参加了本次分享会。
当稻田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农人的汗水与希望,孕育着生命的奇迹;当稻穗满怀着秋日丰收的喜悦和浪漫,与远处的天山相映成画,我们便在这片稻香四溢的摇影当中,在这目之所及的博格达峰下,在这被新疆文学赋予美称的“新疆作家第一村”、“首府首家书院”——三道坝作家村稻香书院的文学摇篮里,成功举办了作家熊红久散文集《兵团的阳光》分享会的文学盛宴。
我们相信,通过一场场精彩的文学分享,越来越多的作家、读者,一定能够从中汲取到为己所用的文学养分,为自己的创作与阅读助力,也让更多人在这片充满稻香的土地上拿起笔,饱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落笔生花、彩绘未来。
文、图 / 堆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