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现场】“从黄河到天山”——堆雪诗集《春风度》分享会侧记
2025-09-013

八月底的新疆三道坝作家村,稻穗飘香,棉桃绽放。30日下午,由新疆作家协会、《西部》杂志社、乌鲁木齐市作家协会、三道坝作家村主办,稻香书院承办的“从黄河到天山”——堆雪诗集《春风度》分享会正在举行。本次活动也是新疆作家协会“百名作家进书院”主题阅读推广系列活动、新疆三道坝作家村志愿者系列讲座之一。活动在新疆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新疆三道坝作家村负责人、作家雅楠诗情洋溢的开场白中拉开序幕。活动伊始,由新疆广播电视台播音指导孙悦、新疆兵团广播电视台译制中心主任李秋玲、新疆作协朗读与有声阅读委员会副秘书长海军、兵团第六师五家渠第一中学高级教师曾富婷、新疆昌吉州融媒体中心主持人芦苇,分别朗诵了堆雪的诗歌代表作《黄河》《草原》《新疆》《禾木》《诗歌课》等诗篇。老师们专业而富有磁性的声音,充分再现了堆雪诗歌雄浑壮阔、精微细腻的风格特点,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之后,诗集《春风度》的作者堆雪,向大家分享了自己从黄河之滨来到天山脚下、从创作诗歌《黄河》到创作《新疆》的心路历程,分享了他在诗歌的道路上探求精微、追寻壮阔的文学梦想。他说,“当命运的指针不知道是从顺时针方向还是逆时针方向转动时,眼前只是空茫茫的一片。但当我三十三年前一路西行来到新疆时,是头戴冰雪王冠的天山收留了我、容纳了我。”从此,他的诗歌创作也从‘悲愁哀怨的小我’进入到一个‘壮怀激烈的大我’的时期,先后创作出了《黄河》《草原》《西北风》《所谓北方》《普氏野马》《新疆》等一大批广为人知的优秀诗作。他说,新疆是养人的沃土,也是成诗的高地。如果说故乡的山村是他身体的胚芽,新疆的三山两盆,就是他灵魂的笔架。《春风度》这本书里,既有对故土的回忆和眷恋,对生于斯死于斯于那片苦寒之地人们精神的讴歌赞美,也有对新疆这片美丽广袤大地的亲近与热爱、临摹与抒写。三十年的心血与爱,汇集于一本书中,这本书,就是他唱给生活和世界最真挚的歌。作为新疆人民出版社《春风度》这本诗集的责任编辑,乌鲁木齐市作协副主席、作家陈漠对于《春风度》这本书再熟悉不过。编辑之初,每每读到好的诗歌或诗歌中好的诗句,他总会情不自禁地用红笔打个勾,或者在诗旁写下“好!”“很好!”陈漠首先讲述了《春风度》这本书作为第十一批“新疆文学原创和民汉互译作品工程”项目出版的不易和珍贵,因为“双翻”工程的作品选稿是极其严格的,从众多作品中最终脱颖而出,也恰好证明整本书的品质和价值。陈漠认为,这本书从开篇的《黄河》到最后的《一窗风月》,诗人堆雪很好地继承了新疆边塞诗大气、雄浑的品格。从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到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直到清代诗人洪亮吉的作品《天山歌》,以至当代新边塞诗人代表杨牧、周涛、章德益以及现在的沈苇、张映姝、王兴程等一大批新疆诗人的作品,都很好地延续了边塞诗优秀根脉。最后,陈漠期待堆雪能够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作为《西部》杂志的主编,新疆作协副主席、诗人张映姝不但在杂志上编过堆雪的诗歌,作为诗友也曾多次主持过堆雪的诗歌分享会。张映姝说,第一次拿到这本书、看到《春风度》这个书名时,就想起了“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而诗人堆雪却用诗歌,把“春风”度过了玉门关——这是她的第一点感受。当看到本次活动的标题“从黄河到天山”时,她的心头为之一震。她认为,从黄河滔滔的甘肃,来到白雪皑皑的天山,诗人堆雪是特别幸运的,因为一路走来,他拥有了两个故乡:甘肃和新疆。看完《春风度》这本书后,更令她欣喜的是,堆雪还有第三个故乡:文学中的故乡——即他用文字书写这两个故乡的故乡。说到《春风度》的文本,张映姝说,这么多年来,读过堆雪的很多诗歌,都能从中看到堆雪在诗歌创作中的探索、变化和突破,而这种变化与突破,一直困扰着现实中的很多诗人。而堆雪的这本诗集,却很好地实现了诗人对自我的确立与突破。这本汇集诗人30年心血的诗歌集,向大家展示了一个完整的诗人堆雪,折射出诗人在诗歌道路上不懈跋涉的足印、以及每个阶段的诗歌特色。张映姝认为,诗集的四辑中,第一辑可归类为边塞诗或新边塞诗。这些诗中,具有显著的边塞诗特征,比如大漠、孤烟、天山、雪峰、北风、离愁、怀乡等边塞物象所隐含的意象。其中写给母亲的《麦秸垛》和写给父亲的《起风了》两首短诗,与她产生了深深共鸣。“母亲在麦秸垛前跪下/像是跪倒在一生打下的江山前//母亲跪着,伸出干枯的手指/像是朝一座山发出最后一次乞求//母亲用毕生的力气去抽麦秸秆//像是从一束光里,抽回自己的时间”短短六句,给人以巨大的内心冲击。张映姝说,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母亲的形象。在她读过的写父母亲的作品里,让她真正感动的,大多数是散文作品,因为散文有足够的篇幅去酝酿、并且通过情节把情感推向高潮,而诗歌则不同,篇幅很短,甚至只有几句话,要写好且能打动人,有很大的难度。诗集的第二辑,以《新疆》开篇,大气磅礴、令人震撼,虽然诗中描述都是我们大多数人都熟悉的,但堆雪用长句把它们铺展开来的时候,我们才能从中够感受到新疆这片热土的丰富、多元和壮阔,读到这首诗时,内心突然涌动起作为一名新疆人的自豪,感觉生活在新疆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上,自己也是一个有福的人。这一辑中的其他诗篇,都是书写新疆大地的人情风物,因此,张映姝把它归类为行旅诗。她认为,从发现风景、书写风景到认知风景,这是一个很难的过程,而把看似平淡或表象的风景完美地转化为内心的认知,就更加艰难了。堆雪不是为记录风景而写风景,而是把风景作为一个载体,写对风景的认知和对风景深处或背面的感应。张映姝认为,诗集的第三辑“内心的风雪地带”是诗人“由内向外”抒写的大集合,有很多诗篇很独特、很惊艳。比如《行走的长城》《看天山》《秋风剪》《西风马》《家书》等作品,都令人深思,读后久久难以释怀。张映姝把诗集第四辑归结为书写生活日常的抒情诗,并以《诗歌课》为例,向大家阐释了一首诗应该有的出处和缘起,说明诗歌不单是对生活的刻板记录,更显示出诗人对生活的理解和把握,对艺术的窥探与追求。新疆文联第一期刊中心负责人、作家王族则为大家分享了初学写诗时的故事:在他20岁出头时,他的一位老师对他说,在你写完一首诗后,自己连读三遍,之后才会知道自己写得好不好?王族说,刚开始他还有点不理解,因为自己的诗歌不是为朗诵而写的。但后来他还是按照老师说的一遍一遍地读自己刚写下的诗,才发现还真如老师所说,在朗读中就会发现自己的诗歌存在的问题,比如有些语句不够通顺、有的句子里多余的字,有些语句之间逻辑上存在问题,有的诗句没有感染力等等。写得好的地方,就像流水一样顺畅,写得不好得地方读起来就有点别扭。因此他体悟到:诗歌的语言是有音乐性的。从唐诗宋词到现代诗,一首诗为大家所共鸣、所传诵、所赞赏,才是有价值的。从现场五位朗诵嘉宾声情并茂的朗诵中,就能感受到,堆雪诗歌中不但具有丰富的思想和情感,而且具有与人共情的节奏和韵律,这也是他的不少诗歌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王族谈到,我们的诗人,终其一生写下很多诗篇,但被“经典化”了的究竟有多少?有的人可能有一两首,有的人可能有一两句,有的人甚至一句都没有。新边塞诗代表的众多诗人中,真正被“经典化”的诗歌也不多,杨牧老师的《我是青年》是其中一首,其影响力可以说是“脍炙人口”,至今读起来依旧令人激情难耐、热血沸腾。而堆雪,很早就完成了他的被“经典化”了的代表作《黄河》。这首诗不光在在诗歌界而且在朗诵界也是有口皆碑,作为诗人,这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幸福。2009年,这首诗就被编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祖国啊,亲爱的祖国》经典诗歌朗诵集,成为这本诗歌音像作品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精选的30首诗歌作品之一,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雅坤和方明深情朗诵。2010年4月,重庆卫视“品读经典”栏目又对堆雪的诗歌《黄河》进行了20分钟的全方位解读。201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祖国万岁·名家笔下的爱国情怀》一书又将其收录其中。2024年4月,《黄河》这首诗又在第七届成都国际诗歌周开幕式上,被八位朗诵艺术家联袂演绎。这首诗歌,还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山西卫视、陕西卫视、河北卫视、兵团卫视等媒体被解读、朗诵过。诗歌的路很长很长。虽然三位嘉宾作家的分享多为溢美之词、鼓励之言,但对于诗人堆雪和现场的诗人、诗歌爱好者来说,都是很大的启发和入心的鼓舞。活动中,作家张映姝、王族、陈漠、堆雪还就读者提出的有关诗歌写作方面的问题,逐一做了解答。可以说,这次分享会,是一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诗歌课”。
米东区三道坝镇的有关领导,新疆作家阿娜尔、邢志佩、陆晓玉、翔鹰、晟萍、晓鹤、庞保金、海荔、马芳、谷永海、马永霞、刘叶、刘英君、杨璐、高燕萍、谷雨、张智红、致远、兰雪、李红艳等以及三道坝镇韩家庄村、杜家庄村、皇宫村的文学爱好者参加了活动。心中有诗,四季皆为春天;笔下有爱,人间处处温暖。羌笛早不怨杨柳,春风已度玉门关。“从黄河到天山”——堆雪诗集《春风度》分享会虽已结束,但这场分享会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值得回味。期待新疆的作家诗人们,拿起自己的笔,画出自己心中的风景,写出新疆最美的故事。
本活动由尔雅朗诵平台全程直播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