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董立勃长篇小说《尚青》分享座谈会举行
最新动态
董立勃长篇小说《尚青》分享座谈会举行
2025-07-023
图片


近日,由新疆文联、四川人民出版社主办,新疆作家协会、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董立勃长篇小说《尚青》新书分享座谈会”在乌鲁木齐举行。自治区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新疆作协副主席熊红久出席并总结讲话50位作家、评论家及媒体代表齐聚一堂,围绕这部作品,探讨新疆故事的现代表达与中华文化的深度交融。座谈会由新疆作协副主席、《西部》杂志主编张映姝主持。

董立勃深耕文学创作40余载,自20世纪80年代初发表作品以来,笔耕不辍。其创作成果丰硕,已发表长篇及中短篇小说《可可托海往事》《白豆》《白麦》《米香》《疏勒城》《杀瓜》《老步枪》等百余部(篇),出版长篇小说单行本20余部、小说集散文集8部及14卷文集。其作品被多家报刊连载转载和选入各种版本的优秀小说集。两次进入中国小说年度排行榜,并于去年荣获首届天山文学奖提名奖。 

《尚青》以20世纪上半叶新疆历史为背景,采用双线并行结构,讲述女子尚青从柔弱学生蜕变为乡村教育启蒙者与侠义女性的传奇人生。 作品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通过文学的力量展现新疆多民族共生共荣的历史脉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新疆文联落实文化润疆工有力举措

四川人民出版社文学与艺术出版中心主任、《尚青》责任编辑王其进指出,《尚青》为我们书写、阅读和推广新疆的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有陌生化、神秘感和独特的叙事风格的同时,还有对历史、文化以人性深入观察与思考。书中的某些困境是别的省份的作家没有思考过的,某些历史是别的省份的作家没有经历过的,某些生活也是别的省份的作家没有感受过的。该书出版是“东西部文化协作的典范”,凸显新疆文学的独特性和竞争力。 

作者董立勃以《尚青》等新疆题材创作为例,结合自身创作的灵感来源过程感悟,分享了他对历史与现实、人性与社会等命题的深邃思考。董立勃坦言:这个故事带来情感与生命的全新体验,我想通过一人之身世,映照边疆大地的风云激荡,展现丝绸古道上各族人民共生共荣的生活景象  

山西省作协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春林作为当代著名文学史研究者长期关注地域文学的文化承载力。从文学地理学角度肯定《尚青》对“边疆史诗”的补充意义,尤其欣赏其将丝路历史融入人物命运的宏大尝试。他认为《尚青》重视小说对历史的深度介入与人性复杂性的呈现。以20世纪上半叶新疆真实历史为背景,通过双线结构将尚青的个人命运与边疆风云交织,这种“虚构与非虚构结合”的叙事策略(如章节前嵌入历史背景),是对边地文学传统的创新。《尚青》对多民族共生历史的书写,契合“历史需多元重构”的批评立场。小说主人公尚青“在救赎中寻找人生方向”“展现女性生命灿烂”,其坚韧内核与自主选择超越环境局限,展现了女性主体的精神光辉。王春林教授还从边地美学创新维度将《尚青》置于“新疆叙事谱系”与“新世纪边地小说”双坐标中,肯定其对董立勃创作生涯的突破意义。

新疆艺术》杂志原社长黄毅在对董立勃多部长篇小说进行类比,从人物形象、语言特点和结构三大方面对《尚青》进行文本分析。他认为女主角尚青性情坚韧、个性独立,《尚青》结构紧凑、阅读流畅,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洁流畅代入感强,语言接近影视剧语言特点。

新疆作协理事新疆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任茂谷认为,董立勃创作了许多反映新疆屯垦戍边生活的小说,挖掘了兵团农场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一大批屯垦戍边者的文学形象,其中的女性形象性格鲜明,生动丰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尚青》也延续了这一风格,但与以往的女性形象又有着明显的不同。从身份和所处环境上,以往的女性生活在农垦团场,尚青则是出生于首府城市,师范毕业,有着独立精神的民国女性青年知识分子。但她又与普通女性一样有着朴实的追求,只想与相爱的人结婚生子。这是作为一位女性最普通,也是最起码的生活追求。而恰恰就因为这样看似普通的追求,被卷入时代风云,发生了惊心动魄的冲突、反转、重塑、升华,低开高走。一场冤案,使她陷入复仇、陷害的狂想,最终实现了灵魂的救赎,放射出人性的光芒。

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教授、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凡认为,一直以来,作家董立勃的小说创作始终根植于其熟稔于心的辽阔和深沉的西部大地。小说《尚青》是董立勃关注祖国西部、抒写普通人生与命运的又一部长篇力作。长篇小说《尚青》从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阴谋”出发,讲述了女主人公尚青勇敢追爱和自我救赎的浪漫传奇故事;与此同时,作家董立勃通过多重叙事主题表达对人性、对时代以及对历史的哲学思辨与不懈探寻,从而将小说意旨指向了精神维度意味隽永的更深处。

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刘霞认为《尚青》通过女主人公为爱出走奔波报复以及赎罪的传奇人生,将历史与个体、权利与命运、爱情与责任、复仇与救赎嵌入交错的时空中,谱写出20世纪30年代被宏大历史裹挟下的个体生命真相与民国新疆青年女性对爱与自由的追求以及边地女性的坚忍、执着、勇敢与成长。董立勃以小人物的遭遇写出了大历史的波澜,让我们触摸到了历史中的新疆,如陈思和所言,像西部吹来的健朗之风,清新刚健又令人神清气爽。

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师,新疆文艺评论创新团队骨干成员周秀英认为,在《尚青》这部小说中,董立勃巧妙地将新疆的自然风景、社会风景和心理风景融入故事结构,赋予作品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新疆的大地、山脉、沙漠和胡杨林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也寓意着人物内心的宽广、挑战、坚韧和自由。小说中的自然风景不仅承载着丰富的诗意与情感,还与人物命运、地域文化紧密相连,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尚青》不仅展现了新疆的自然风光和社会风貌,还深刻揭示了人物命运、内心世界与历史现实的联系,体现了董立勃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思想,同时激发了人们对生命、爱情、自由等价值的深刻思考。

座谈最后,熊红久围绕新疆本土文学创作发展现状、如何做好新疆本土文学创作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以及作家队伍培训、阵地建设等方面做了总结发言。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文联立足文化润疆要求,依托全区文化资源禀赋,积极推进文艺精品打造,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讲好新疆故事、展现新疆精神。同时,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引领下,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分别建立文化润疆协作机制的推动下,全国各省市文联、作协从人才培训、采风创作、展演展示、品牌打造等多方面发现、挖掘、培养新疆文学人才,倾力打造新时代新疆作家群体。今后,希望新疆各族作家在时代浪潮的洗礼下,承担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以崭新的姿态,积极主动地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文学的脉动,把文学创作向着新疆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全方位展示新时代新疆的精神气象。

文:王新梅 图:阿拉依

图片
供稿a丨中国艺术报
 编  辑 | 唐皓昕
 审   核| 姜 戎




觉得好看,请点“在看”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