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新疆儿童文学创作整体观察与思考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最新动态
新疆儿童文学创作整体观察与思考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5-03-172
图片


新疆儿童文学创作整体观察与思考

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图片

新疆文联线下会场


2025年3月14日下午,由新疆文联指导,《新疆艺术》杂志社、上海大学中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分体史研究”项目团队联合主办,新疆作协、科普科幻文学委员会协办的“新疆儿童文学创作整体观察与思考”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本次研讨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下设4个会场:上海大学东区5号楼文学院408会议室、新疆文联6楼会议室、新疆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会场、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会场。

图片

新疆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上海大学文学院线下会场


来自北京、上海、山东、广州、新疆等全国各地的100余位儿童文学评论家、作家、学者、教育工作者及儿童阅读推广人参加会议,共同探讨新疆儿童文学理论与创作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一、领导讲话

图片

新疆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新疆作家协会副主席熊红久


新疆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新疆作家协会副主席熊红久讲话摘要:

今天,大家跨越地域界限,共同聚焦“新疆儿童文学创作整体观察与思考”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主题。这不仅是对新疆文学事业发展的有力推动,更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文艺领域的具体实践。我们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认识和谋划新疆儿童文学的发展,对此,我谈几点看法:

一、站在党的治疆方略高度,认识新疆儿童文学的历史使命与现实担当。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党的治疆方略总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工作主线,而文化润疆又是实现铸牢的有力抓手。当前新疆社会稳定、人民和谐,儿童文学工作者更应彰显应有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记新时代文化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既要承担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功能,更要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五个认同”的重要纽带。二、聚焦新疆多民族优势资源特点,探讨新疆儿童文学的创作新趋势。新疆各民族人民长期相互依存、共同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造就了新疆文化的丰富性与融合性。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为新疆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表现空间,应当倍加珍惜,充分挖掘。三、发挥文学评奖和文艺扶持的助推力,构建儿童文学发展的新格局。新疆文艺扶持和激励措施已经实施四年,今年会加大扶持力度。第八届天山文艺奖即将开始评选,其中文学奖项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届天山文学奖去年12月进行了颁奖,这是面向世界的文学奖项,每两年举办一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期待儿童文学今后能入围该奖项。今年适逢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奖评选年,目前为止新疆在全国儿童文学奖方面还是空白。这正是我们召开这个研讨会的目的——发挥多方协作机制优势,共同关注支持新疆儿童文学事业发展,为新疆儿童文学建言献策。上海大学中文系作为东部高水平学术机构,希望能将前沿理论方法与新疆的创作实践相结合,展现学术援疆的示范效应。“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分体史研究”项目团队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为依托,为区域儿童文学研究提供方法和指导,也希望这支“国家队”能与我们新疆“省队”协同合作,创造出1+1>2的效果。

从目前情况看,新疆儿童文学还存在不足之处,这恰恰凸显了本次研讨会的重要价值——既需要学术观点交流,更呼唤发展智慧的碰撞。期待大家为新疆少年儿童构筑精神家园,为文化润疆工程注入文学力量,让天山南北绽放更加绚丽的童心之花!



研讨会主持人

图片

李丹莉(《新疆艺术》杂志编审、一级作家,新疆作协科普科幻文学委员会主任)



 二、主旨报告

1.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和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谭旭东,报告题目《新疆儿童文学前行的风姿——新疆儿童文学创作整体观察与思考》

图片

报告摘要:

客观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疆儿童文学与其他诸多省市区域情况相似,创作队伍相对薄弱。改革开放后,新疆社会经济文化迎来大发展,儿童文学呈现出从薄弱到蓬勃的发展态势,涌现出大批优秀作家作品。1991年都幸福主编的《新疆儿童文学获奖作品选》汇集新时期之初(1980年代)优秀作家的获奖作品,收入唐栋、肖嗣文、冉红、吕先奇、汪海洋、茹青、张德茂和姚金海等作家的小说、童话、散文与儿童诗等,使得新疆儿童文学以较大规模和建制为全国所瞩目。进入新世纪后,繁荣景象愈加显著,创作团队不断壮大,题材主题也日益丰富多样,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进入新时代,尤其是2019年以来,新疆儿童文学进入快速发展期,作家们不仅出版多部作品集,还在文学期刊发表作品,同时开展各类儿童文学阅读推广活动,以独特风格和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读者,让读者感受到新疆特有的文化魅力与人文情怀,领略到这片土地的无限的希望与可能性。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一直有一支结构合理、创作多样且兼具思想高度与文体创造力的儿童文学队伍。这支队伍呈现三个特征:其一,老中青三代作家共同构成创作梯队,成员涵盖专业作家与业余创作者,来自不同地区与行业。既有深耕儿童文学三十余年的茹青、刘乃亭等老作家,立足新疆本土创作的张德茂、杨靖璧、孙加祯等童心书写者,具备地质科研背景的儿童科普科幻作家王功恪,还有以《兵车行》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唐栋这样的新时期小说名家对儿童小说的介入,将枯燥的科学知识融入童话、讲述生动故事的李丹莉,坚持诗歌书写童年之美的裴郁平,以及孟驰北、陈刚、姚金海等多元创作者。其二,各文体领域均有代表作问世。新时期之初,新疆为儿童文学写作的作家和诗人就不少,前面提及的唐栋就创作了儿童小说《到后山去》,还有肖嗣文、汪海涛、孟驰北、陈刚、春晓、王正、姚梅和赵雪勤等为儿童创作小说,有冉红、茹青、杨连勇、王莉等创作童话,彭正辉创作科幻小说,刘庆芳创作童话剧,张德茂、东虹、郭维东等创作儿童诗,其中,张德茂、杨靖璧还为儿童创作童话诗、叙事诗。新世纪以来,活跃于新疆儿童文学领域的作家人数已超过40人,除上面提到的部分老作家外,还有李丹莉、郑莹、周智慧、葛勇、朱纪臻、冉歌舒、朱凤鸣、刘玉霞、李晓红、杨丽霞、周晓那、奎国芳、薛丽湘、戴广德、刘慧敏等一大批中坚力量,以及一批移居在外省的新疆作家,如王欢、海珍、晓玲叮当、毕然及曾在新疆长期工作的冉红等,这些作家秉持着对儿童文学的热爱,全身心投入新疆儿童文学的创作与发展之中,各有创作侧重,有的专注于童话创作,有的主要创作儿童诗,有的侧重于儿童小说,还有的写儿歌和绘本,他们创造了众多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文学作品。

新疆儿童文学既是中华文学宝库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儿童文学的重要构成。在各方支持与作家的努力下,新疆儿童文学克服困难,通过借鉴学习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展现了新疆几代作家对儿童世界的热爱,以及对儿童文学这个独特的文学园地辛勤耕耘的执着情怀。新疆儿童文学的整体创作态势既给予生活和艺术的双重启示,也预示着在可预见的未来必将结出更丰硕的成果,展现蓬勃向上的发展前景。

 

2. 新疆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新疆作协科普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吴玉霞,报告题目《新疆儿童文学的发展机遇、挑战与建议》

图片

报告摘要:

新疆儿童文学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其发展既受到中华文化大环境的影响,又深植新疆多民族文化土壤。作为中国多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新疆儿童文学融合新疆多元文化、地域风情与独特叙事传统,在边疆叙事范式上实现突破,正从“地域特色文学”向“方法论创新源头”转型。“多元一体”的美学实践不仅为当代中国儿童文学提供跨文化叙事样本,更通过儿童视角重构边疆叙事,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开辟儿童文学国际传播新路径。

当前新疆儿童文学呈现多维度融合、创新与挑战交织的特点。政策支持、文化自觉与技术赋能推动其创作生态与传播格局深刻转型,但语言传承困境、市场适配难题等问题依然存在。新疆儿童文学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需立足文化独特性与时代需求,通过创造性转化、跨界融合与系统性创新,突破语言传播壁垒、市场局限及技术应用短板,构建兼具民族根性、现代意识与国际视野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通过激活丝路文明基因、拥抱数字文明浪潮、重构全球化叙事坐标,可以使新疆儿童文学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轻骑兵”,让新疆故事突破地域标签,升华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正如塔吉克族谚语所言:“鹰的影子落在地上,也能教会小草如何仰望星空。”    



三、代表发言:

1.上海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卫浩,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意写作、儿童文学。发言题目《诗韵共鸣:探寻新疆儿童心灵的声音——新疆儿童诗创作研究》

图片

发言摘要:

新疆儿童诗作为新疆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地域文化和儿童成长体验。自新时期起步至今近半个世纪,新疆儿童诗发展已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创作题材涵盖自然景观书写、民间传说叙述、亲情表达、成长描摹与民族团结颂歌五大主题。呈现出地域性、诗画交融、儿童本位三大艺术特征。但当前仍存在创作群体规模有限的问题,亟待更多诗人投身儿童诗创作领域。

 

2.上海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邱子文,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意写作、儿童文学。发言题目《想象力、手法与传承:新世纪新疆儿童科普文学创作研究》

图片

发言摘要:

新疆儿童科普文学作为中国儿童文学拼图上重要的一块,既承载地域文化基因,又关照儿童生命成长。新世纪以来,新疆儿童科普文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姿态:在想象维度,其通过“人格化”叙事融合魔法与梦境;在创作手法上,其采用多元叙事结构、追寻式情节、成长型人物塑造及诗性语言;在文化传承中,既汲取中西方经典儿童文学的精髓,又融入新疆自然人文景观。作为新质生产力,新疆儿童科普文学将为新疆儿童文学的发展赋能,也将成为全国科普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期待更多作家参与到儿童科普文学创作中来,让科普文学成为新疆文艺的亮眼板块。

 

3.上海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施怡恬,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意写作、儿童文学。发言题目《新世纪新疆童话的创作主题及艺术表达》

图片

发言摘要:

新疆童话是新疆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童话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新世纪以来,新疆童话的发展引人注目。其创作在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呈现鲜明主题:通过个人成长叙事引导儿童认识新疆,以社会观察视角助力儿童爱上新疆,借国家认同书写激励儿童建设新疆。艺术表达方面,新疆童话以幻想性见长,语言轻快灵动,情节丰富有趣,人物立体多样,展现出丰厚的审美意蕴;同时通过地域符号转化,生动展示新疆形象,弘扬新疆精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疆故事话语体系。当前新疆童话创作涌现出较为活跃且具有代表性的作家群体,作品受到全国性媒体及刊物关注,其中科学童话领域潜力显著,有望成为未来创作的重要方向。

 

4. 《文艺报》评论部编辑教鹤然,发言题目《寻找旷野的梦——浅谈新疆儿童文学创作》

图片

发言摘要:

通过阅读新疆儿童文学作家的部分作品,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区域性儿童文学作家怎样寻找创作的风格与方法?到底是地方定义作家,还是作家定义地方?近年来,“新东北”“新南方”“新北京”“新浙派”等命名作家及创作群体的概念层出不穷,“新西部”也是其中之一。但与其他地域相比,西部过于辽阔,内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这种定义变得困难,命名也容易失效。我认为,对于西部作家尤其是新疆作家来说,不要让地方定义作家,而要让作家的创作去定义地方。不仅要让地方性成为作品的“脸面”“皮肤”和标签,更要使其成为作品的“血肉”“肌理”和“骨骼”。同时,在保留地域特色的基础上,还需关注全国少年儿童的当下生活问题,保持普遍性关注和整体性观照,才能走出地域、走向全国乃至更加广阔的世界。第二个问题是:儿童文学创作的美育和教育功能要如何呈现?如何平衡“讲道理”和“说教”的关系?儿童文学面向少年儿童,教育功能是其基本属性。尤其是低幼读物,传授常识与能力至关重要,但讲述方法更需讲究。许多新疆作家的作品虽充满童趣语言、鲜活形象和生动情节,但夹杂专有名词与复杂数据。必须将知识掰开揉碎,才能让孩子消化吸收。若简单堆砌专业知识,创作就会沦为“说教”。讲故事的本质是“寓教于乐”,希望有这种创作倾向的作家们,能好好地读一读前辈的经典作品,从中寻找宝贵经验。新疆儿童文学作家对科普科幻创作非常青睐。我思考的第三个问题是:少儿科普科幻如何处理科学性、文学性与幻想性的配合?科普科幻作品首先是文学作品,科学性与幻想性应当为文学性服务。值得肯定的是,新疆作家善于在文学叙事中巧妙编织科学与幻想元素,善于将地域特色融入故事情节,这种创作优势在当下少儿科普科幻领域颇具潜力。期待未来能进一步发挥优长,探索出独特的创作路径。


5.少儿科幻作家,全球华语少儿科幻星云奖银奖、最佳少儿科幻短篇作品奖获得者刘芳芳,发言题目《少儿科幻需要有温情》

图片

发言摘要:

我专注于少儿温情科幻创作,在冷冽的科幻外壳下包裹温暖的人性与情感内核。比如《欢迎来到机器世界》,描绘了一个由机器人主宰的未来世界,人类依赖电子器官延续生命,尽管故事氛围冷冽、叙述风格冷静,却充满人类互助的温情与亲情羁绊;再比如《爱的机密》,通过机器孩子与人类父亲的故事,探讨父爱的伟大与情感的超越性,宣告爱能跨越机械与人类的界限,我的其他作品如《它是我爸爸》《别惹机器人》《365号星球》等少儿科幻系列,都以科幻为背景,核心始终聚焦人际关系、情感联结及人性探讨。在创作风格上,我的语言风格比较多样化,会根据读者的年龄段、主题内容调整叙述方式,确保阅读舒适性。在题材方面,我的创作多涉及人工智能,几乎每部作品都在探讨人与机器的关系。我的作品虽属软科幻,但始终坚持科学是科幻的灵魂,我会通过大量研读科学知识并将其融入故事。我更偏好故事型创作,力求在有限篇幅内承载丰富内涵,与读者达成情感共鸣。


6.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师、新疆作协科普科幻文学委员会委员宋霞,发言题目《二十一世纪以来新疆儿童文学作品窥探与建议》

图片

发言摘要:

二十一世纪以来的新疆儿童文学作品涵盖儿童诗、童话、儿童散文、小说、科普故事等体裁,呈现出相对丰富的文体格局。为进一步推动新疆儿童文学发展,我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正视创作差距。相较其他省市,新疆儿童文学创作在科幻奇幻题材开发、理论体系支撑、创作观念更新等方面存在不足,具体表现为题材选择趋同化、理论指导薄弱化、风格创新局限化。二是构建多元格局。题材层面需突破自然生态题材主导现状,读者定位应延伸至青少年群体,改变当前幼儿及儿童文学占比失衡状态。三是优化文体生态。目前童话及儿童小说的比重较大,需重点培育儿童戏剧、报告文学、幻想小说等弱势文体,丰富体裁的选择,扩大书写范围,各文体齐头并进,建立多体裁协同发展的创作矩阵。

 

7.新疆作家,华文青年诗人奖、首届天山文学奖提名奖获得者吉尔,发言题目《我的儿童文学创作和思考》

图片

发言摘要:

我认为新疆的儿童文学应成为儿童认识新疆的钥匙,以童真视角呈现新疆历史文脉、自然景观、人文风情等多元一体文化。我的儿童文学创作始于2021,2024年6月出版的插图小说集《一封来自苏巴什城堡的信》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库车老城(化名苏巴什城堡)为背景,讲述非遗手艺的坚守与传承。书中地名源于真实场景的文学重构,情节融入新疆地理景观与人文特质,用童话语言展现古老技艺与人物命运的深层联结,折射出这片土地特有的精神内核与文化多元性。创作是文字与脚步共同丈量世界的过程。为完成这部作品,我历时三年实地调研非遗文化:在土陶匠人工作半生的院落,聆听七代制陶世家的传承故事;记录年轻传承人熬制“香皂般光滑”肥皂时烧毁所有铁锅的执着;见证红铜匠人家族用三百年承载技艺记忆,而失传的矿石配方已成永恒谜题。这些真实细节的文学转化,让作品既具有历史纵深感,又饱含人文温度。我希望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让每粒沙、每条溪都成为诗意符号,使新疆地域特征、民俗文化、梦幻气质跨越时空传递给成年人与儿童——世上总有一个地方、一群人终生守护着某种永恒。值得欣慰的是,编辑阅稿后专程从浙江赶来,她要看看小说里的地方,更有远方的读者按图索骥探访故事原型。这印证了文学的力量:当文字扎根土地,便能生发出超越文本的生命力。

 

8.新疆科幻作家、新疆作协科普科幻文学委员会委员葛勇,发言题目《为孩子带来成长的力量》

图片

发言摘要:

我的科普童话《柯小驼漫游奇境记》创作于柯坪县驻村支教期间,是一部融合自然科学知识与奇幻叙事的作品。少儿科幻小说《机械帝国》通过“火星时代”“机械大帝”“创世神话”三部分,描述人类星际文明的兴衰与现代文明火种的重生。即将出版的少儿科幻小说《尼雅时空》则讲述了中学生李亮暑假跟随舅舅来到尼雅遗址探险的故事。关于优秀儿童文学的特质,我认为应具备三重维度:首先是根植家国情怀,传递对故土的热爱;其次是营造心灵栖居地,赋予读者精神宁静;最后通过创作实现思想升华。值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新疆科技出版社推出5册版《柯小驼漫游奇境记》全集,与前一版相比,内容更丰富,且经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专家审定科学内容,插图也更为精美,是带着孩子游新疆、了解新疆自然地理知识、开展研学的好帮手。柯小驼这一形象诞生后,被柯坪县采纳为旅游吉祥物,2022年更荣膺中国优秀地方IP形象,诚邀大家探访我曾驻村的柯坪县,亲身感受文学IP如何激活地域文化生命力。

 

9.新疆作家,丰子恺中外散文奖、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提名、首届天山文学奖提名奖获得者周智慧,发言题目《亲近大自然》

图片

发言摘要:

十六年来,我与家人及一只羊驼、三只猫栖居在阿勒泰山野牧场,致力于抢救、传承游牧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创建“阿勒泰解忧牧场游牧非遗老院子”。近期出版的儿童文学作品《小羊驼蜜糖》,记录了我与小羊驼蜜糖在草原牧场相互陪伴、共同成长的生活片段,描写人与动物间细微灵性的互动,传递温暖与感动。我想分享一下这本书的创作思路:第一,自然互动启蒙。引导儿童读者敬畏自然馈赠的每一口食物,培养数字时代稀缺的“慢观察”能力。第二,非语言情感教育。通过双重视角带入(人类照料动物的责任感 /动物对人类的无条件信任),构建双向情感流动的伦理启蒙。第三,生命教育具象化,儿童通过观察主人公行为,无意识建构责任认知模型,完成死亡认知的温柔启蒙。第四,生态智慧传递。阐释游牧文明的生存哲学,使儿童理解保护弱势生命既是善举,更是维系生态平衡的必要行为。第五,自然疗愈实证。该书已成为新疆本地学校推荐读物,印证自然叙事对儿童心理疗愈的独特价值。期待更多如《驯鹿六季》《骑鹅旅行记》般的作品,将自然叙事从背景升格为主体,帮助儿童完成从“自然旁观者”到“生命共同体成员”的身份重构——这或许是人类应对生态危机,与自然生物共生共赢的根本救赎之路。

 

10.新疆作家、新疆作协科普科幻文学委员会委员、儿童文学金近奖获得者郑莹,发言题目《新疆儿童文学——两种自由的碰撞》

图片

发言摘要:

我是一名少儿出版社的编辑。《白鸟少年》是2024年出版的一本以白头硬尾鸭为主题的儿童小说,该小说将少年的成长故事与新疆特有鸟种的科普知识结合起来,塑造了一个新时代的少年儿童形象,并潜移默化引导读者了解白头硬尾鸭、关注自然生态。我对新疆儿童文学创作有一点思考:1.享受独特性的自由。我是土生土长的新疆人,每次前往新疆各地采风,都会带给我很多思考。新疆广袤天地赋予儿童独特的自由天性。只要作家愿意关注这种自由,就能在文学创作中拓展更大的表达空间。这种自由是新疆儿童文学蓬勃生命力的根基。例如刘亮程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本巴》,虽非儿童文学,却以扎根新疆的奇幻叙事唤醒集体童年记忆,为我们编织关于童年的梦境。2.勇于创新,追求更大自由。我们应该多与各省市优秀儿童文学作家和学者进行交流,学习先进创作手法与理念,始终以儿童本位为核心,避免陷入“主题先行”“任务式创作”的误区。当前新疆儿童呈现新面貌、新梦想,创作者应以新角度、新思想、新风格回应时代需求,研究者也需加强创新引导。文学是自由的,儿童是自由的,新疆大地上流淌的气息也是自由快乐的,多重的自由应该赋予新疆儿童文学最纯真的本质,期待未来新疆儿童文学绽放绚丽之光,照亮孩子的梦。

 

11.新疆作家,华语诗歌最佳诗集奖、第七届上海好童书奖获得者裴郁平,发言题目《从童心到童真:儿童诗歌创作的感悟》

图片

发言摘要:

我从十几岁开始喜欢诗歌,到现在五十多岁仍然痴心不改坚持诗歌创作,我始终认为热爱是最大的动力,同时需要一份纯粹的情怀。情怀是诗人进入创作的基本模式,既需要积累精神财富,更需坚守独特个性——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亦不过度纠结。我深知许多事物难以圆满,但正是缺憾与完美交织的生命演绎,成就了充满故事与希望的诗意世界。诗人存在的价值,在于为文学注入永恒魅力!近年来我除出版成人诗集《品味孤独》《在春风的诗里行走》之外,还致力于儿童诗歌创作,出版《梦想在喀纳斯的湖里》《小童年》《雪花里的风车》《可可托海不是海》《阿勒泰的四季树》等多部儿童诗歌集。其中《梦想在喀纳斯的湖里》获2019年华语诗歌最佳诗集奖、2020年第七届上海好童书奖,我本人获2022年中国诗歌学会“百名优秀会员”称号。2023年,我的儿童诗作品再获年度儿童诗歌奖。 

图片
供稿a丨中国艺术报
 编  辑 | 唐皓昕
 来  源 |《新疆艺术》杂志社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